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為環境立法、環境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引領著環保行業的方向。隨著環保觀念深入人心,環境問題愈發受到重視,我國環境監測行業持續向好,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監測裝備制造業、監測運維行業、檢測機構行業三大行業累計市場規模近540億元,且多年來均保持了高速增長。“十四五”期間,我國環保工作重心將逐步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治理;從單一污染物防控轉向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從粗放式轉向精細化管理。環境監測行業作為環保風向標,面臨著更多挑戰與機會。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光科技)作為我國環境監測領域龍頭企業,堅持“自主可控、自主研發”的路線,打造多技術平臺為核心,持續發力推動環境監測行業發展。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現場,聚光科技董事、常務副總何源先生與北極星環保網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在他的講述下,聚光科技的發展歷史和未來藍圖徐徐展開。聚焦監測 | 聚光環境打造豐富產品線
2006年,我國GDP總量首次超過20萬億元,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環保意識的提升,在環境問題上,無論是公眾參與程度,還是官方監管力度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級別,因而有媒體將2006年稱為“環保利刃”鋒芒初顯的一年。也正是這一年,聚光科技正式進軍環境監測行業,從廢氣排口在線監測這一細分市場領域切入,很快覆蓋至污染源監測、大氣環境監測、水環境監測、土壤檢測等。有做質譜、色譜、光譜儀器的技術積累,有強大的研發團隊,有對市場的敏銳把控,聚光科技很快便將環境監測業務做得有聲有色。何源介紹到,在大氣環境監測領域,聚光科技先后推出了環境空氣質量在線監測、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與源解析、大氣光化學污染監測、大氣走航車監測、VOCs監測、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等系列儀器產品,用以針對性服務我國大氣環境監測不斷提升的新需求。針對水環境管控要求,聚光科技在水質自動監測小型站基礎上,持續推出了水質自動監測微型站、趨勢站等水站系列產品,此次展示的更是新一代的水質自動監測立桿站,高度的集成化水平以及可組合可遷移的安裝方式,可大大降低成本,加上水質監測走航車和走航船的推出,可實現全流域的網格化監測布局。此外,聚光科技還不斷將質譜、光譜、色譜等技術應用到環境監測領域,不斷提高環境監測數據的真準全。由聚光科技自主研發生產的AQMS系列環境空氣質量在線監測設備、MiniStation系列水質監測設備、EXPEC系列應急監測設備、EXPEC系列溫室氣體監測設備等產品均收到良好的市場反饋,幾乎覆蓋了從氣到水的所有常見環境監測場景。
聚光科技環境業務版圖
歷經十余年發展,聚光科技的業務已經不僅局限于監測儀器的研發與生產,何源談到,監測數據必須服務于政府管理才能發揮其價值。聚光在搭建“地空天一體化”立體監測網的基礎上,服務環境管理要求推出“一站式環境測管控服務”。由于產品線覆蓋范圍廣且彼此之間互聯互通,用戶通過聚光科技的產品與信息化平臺可實現一定范圍內氣、水、土環境的實時數據共享與統一管控,實現共商協同,以快速達到達標管控的效果。在環境監測業務迅猛發展的同時,聚光科技也將自身打造成一家以高端儀器裝備產品為核心的高科技平臺型企業。何源向我們闡釋了聚光科技的發展理念:“我們公司強調的理念,就是以技術為中心做產品,打造以多技術平臺為核心的平臺化企業?!?/span>
以平臺為依托,進而打破單個產品、單個行業的局限性,依托現有諸多專利技術和強大研發能力,為客戶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聚焦監測卻又不止于監測,聚光科技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
聚光科技自主創新技術底座
專注研發 | 技術為本打造核心競爭力
以上諸多產品是聚光環境耕耘近二十年結出的“果”,而強大的研發實力則是供給果子生長的“根”。
很多企業都重視研發,但像聚光科技這樣極致的卻并不多見。聚光科技有多達五分之一的員工從事研發工作,人數達到1400人,其中碩博士研究生占比近半,僅2022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就超過3億元,營業收入占比逾20%,同比增長近4成。這是聚光科技多年堅持研發的縮影,這家由歸國留學人員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早已把研發寫入基因。
做研發向來是項苦差事,有人貼切地形容其為“吃甘蔗”,吃到嘴里的甘蔗心固然甘甜可口,但剝甘蔗皮卻并不輕松,很多人在這一步就被難住了,放棄了。研發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在“剝皮”,投入多,見效慢,風險大,因此重視技術,堅持研發的企業難能可貴。
當然,由此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何源簡單介紹了聚光科技代表性科研成果:兩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手握數百項專利和著作權,創造了多個“行業第一”,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多次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到如今甚至可以走出國門到歐美環境監測公司的大本營與它們掰一掰手腕。
“聚光科技陸續收購了一些海外公司,產品在印度、歐洲及北美市場均有不錯的表現,營收持續增長,這也契合了服貿會‘引進來走出去’的主題?!焙卧囱a充說到,在他看來這些都是聚光科技堅持研發,以技術為本帶來的碩果。
展望未來 | 環境監測路該怎么走?
2022年1月,生態環境部頒布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明確到2025年,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大監測”格局更加成熟定型,強調了監測網絡與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的重要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監測行業將產生以下變化:
一是“雙碳”目標下的碳監測熱度大漲。2021年9月,生態環境部印發《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選取13個城市開展大氣溫室氣體監測試點,并劃分了任務階段,開啟碳監測新階段。
聚光科技也在積極布局碳監測領域,目前可以針對不同行業、城市高中低值帶和背景點碳監測活動,構建覆蓋固定污染源監測、企業無組織排放監測、城市環境空氣監測、便攜監測、移動走航監測、無人機監測和衛星遙感監測等“天地空”全覆蓋的立體碳監測解決方案,形成城市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立體監測網絡。再結合碳監測智慧監管平臺,通過立體監測數據整合和大數據分析,提升溫室氣體精細化管理水平和靶向治理能力,為政府主管部門制定中長期的碳減排目標提供科學依據。
聚光科技“生態智衛”平臺雙碳地圖
二是環境監測網絡的搭建。構建全國性的環境監測網絡已成必然趨勢,但在此之前,數據溯源難,運維造假易等老問題需得到妥善解決,在何源看來這一點的實現將依托于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監測儀器的升級。
他介紹道:當前聚光科技大部分產品已實現物聯網化操控,依托便捷的互聯網實現數據快速傳輸,信息實時共享;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實現數據動態監控,能最大程度杜絕數據造假問題;通過定量和定向診斷,可對污染追根溯源,從根源上解決污染問題。
聚光科技打造“地空天”立體監測網
同時聚光科技致力于每一項監測技術實現便攜化、在線化以及小型化,讓監測點位可以布得更廣,信息來的更及時,這些深入田間地頭、胡同小巷的監測儀器像毛細血管一樣成為構建全國監測網絡的基礎。
從2006年到2022年,聚光科技見證了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依賴進口到獨立自主的發展過程,期間亦書寫了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監測行業規模擴大的同時將進一步規范化、合理化,行業集中度也在不斷提升,如聚光科技般重研發、重技術的企業將更有機會在不斷的洗牌、篩選中存活下來,并發展壯大為推動環保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聚光科技總部管理中心